身体和灵魂,总要有一个在路上 You can either travel or read, but eith…
You can either travel or read,
but either your body or soul must be on the way.
最近姜文的新电影《你行!你上!》上映了,看过这么多次姜文的免费电影,想着这次找个时间去影院支持下这位年过六旬的导演的新作。
姜文的电影中,第一次看以及看过最多遍的遍是《让子弹飞》,记得第一次看还是大学期间在山上支教时,和队员一起看的。说实话,第一遍应该只是看了点皮毛,更多的是云里雾里。
但却记住了很多景点场面,比如那句 “站着把钱挣了” 。感觉到了这个导演的魅力,也因为这部电影,陆续看了姜文的其他电影。
姜文的电影从来不是简单的故事,而是将时代的褶皱、人性的沟壑与文明的悖论,折叠成一把把淬火的匕首,直刺观者灵魂。总给观众一种为了这碟醋才包的饺子的感觉。
《让子弹飞》里张牧之站在碉楼前,面对黄四郎的金条不为所动。那句 “我要的是公平,是站着把钱挣了”,像炸雷劈开了多少人不敢说的心声。这让我想起《皇帝的新装》里那个喊出真相的孩子,世人都在赞叹华服,偏有人敢说 “他什么都没穿”。
生活中有太多 “潜规则”:想办事先喝酒,想升职先站队,想成功先低头。我们把这些叫做 “成熟”,姜文却叫它 “苟活”。就像《关云长》里他演的曹操,对着满朝虚伪冷笑:“这世上只有两种人,一种是骗别人的,一种是被别人骗的。”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很容易骗到了对方,大多不是因为对方傻,只是对方在假装不懂而已。
《阳光灿烂的日子》里,马小军赤着脊梁在屋顶狂奔,像头没戴缰绳的小兽,把整个夏天的荷尔蒙洒在砖墙上。这让我想起莫言笔下的红高粱地,余占鳌们光着膀子酿酒,用最原始的野性对抗命运的碾压。
我们太习惯被规训了。从小被教导 “坐有坐相”,长大了信奉 “枪打出头鸟”,连开怀大笑都要顾虑旁人眼光。可姜文偏不,他镜头里的人物永远带着股 “野” 气 ——《邪不压正》里李天然在屋顶飞檐走壁,《鬼子来了》里马大三攥着刀的手青筋暴起,那是被文明包装久了的我们,心底最渴望的那点 “无法无天”。
古人说 “初生牛犊不怕虎”,可多数人活成了 “老牛舐犊怕狼来”。姜文的电影就像一记耳光,打醒那些在温吞日子里磨平了棱角的人:生命本该是奔涌的江河,而非温室里的鱼缸。
《太阳照常升起》里疯妈在河边洗衣,布料在水中舒展成奇异的形状。我曾和很多人一样几乎看不懂这部电影,看过很多姜文的访谈后,约莫明白一点:姜文把自己感觉到的自己妈妈的形象投射到了疯妈身上,而姜文并不觉得这是疯,只是觉得是一种状态,我相信真实生活中姜文妈妈肯定不这样,他应该是经过了一定艺术加工。
我们太爱给人贴标签:好人必须完美,坏人必须彻底。可姜文偏要撕开这层伪装。《邪不压正》里的蓝青峰,既爱国又算计;《一步之遥》里的马走日,既浪漫又荒唐。就像现实中的我们,谁不是在高尚与自私间摇摆,在理想与现实间挣扎?
托尔斯泰说 “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,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”,姜文却说 “真实的人性都是相似的,虚伪的人设各有各的套路”。他的电影从不用道德绑架观众,只把血淋淋的人性铺开:你可以不喜欢,但你必须承认 —— 这才是人。人性本就不是非黑即白的算术题,而是混沌中生长的植物,既有向阳的温柔,也有盘根的纠缠。
看姜文的电影,总让我想起对西北的胡杨的形容:生而一千年不死,死而一千年不倒,倒而一千年不朽。这股韧劲儿,恰是当下最缺的精神钙质。
我们活在一个 “精致利己” 的时代,太多人信奉 “识时务者为俊杰”,把 “难得糊涂” 当座右铭,把 “明哲保身” 当护身符。可总需要有人站出来,像《熔炉》里那句 “我们一路奋战,不是为了改变世界,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”。
姜文的电影或许不完美,就像他本人一样,带着股拧巴的傲气,已年过六旬,但看他的采访,仍具有反骨。但这个时代最珍贵的,不正是这种 “宁为玉碎,不为瓦全” 的执拗吗?就像古话说的 “宁鸣而死,不默而生”,总有人要做那个敲响警钟的人。
找个时间再重温一遍《让子弹飞》。不是为了剧情,而是想再听听那声枪响 —— 那是打破沉寂的声音,是唤醒野性的号角,是告诉我们:哪怕生活磨掉了你的牙,也要记得自己曾是头猛虎。
毕竟,这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,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,依然敢像姜文镜头里的人那样 —— 带着股野劲儿,活出滚烫的人生。
新片好坏,留待众声喧哗,大概率会有很多不同声音;旧片余味,却在胸腔里持续发烫。脑海中又响起《太阳照常升起》的插曲,荒腔走板,却动人肺腑——原来,那颗子弹飞了十三年,终于飞进了普通人的喉咙,化作一声不吐不快的哼唱。
看过好些姜文的采访,想起《十三邀》中许知远与姜文的对话。当被问及”为何总在电影里设置谜题”,姜文笑着举起茶杯:”生活本身不就是个未解的谜吗?我们都在摸着石头过河,只不过有人假装知道对岸有什么。”这种对真实的敬畏,让他的电影成为照见时代的棱镜:每个镜头都在说”你看”,每个留白都在问”你见”。

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明公读书会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guziming.cyou/596.html